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为艾可期,坦创非凡】阿帕替尼7年磨一剑,未来阿帕替尼继续发出夺目高光

2020-11-05 14:10:00 来源:  作者:
摘要: 肝癌作为“癌中之王”,一直是我国肿瘤领域专家努力攀爬的“高峰”。阿帕替尼作为恒瑞自主原研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在包括胃癌、肝癌、肺癌等

image.png

 

肝癌作为“癌中之王”,一直是我国肿瘤领域专家努力攀爬的“高峰”。阿帕替尼作为恒瑞自主原研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在包括胃癌、肝癌、肺癌等多领域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探索,表现出了无限可能。2014年,阿帕替尼重磅上市,成为第一个国产创新抗癌药物,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口服的胃癌靶向治疗药物,上市七年来累计发表SCI论文467篇,多次获得国内外顶级期刊、会议的认可。

在肝癌领域,“阿帕替尼二线或以上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全国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AHELP研究,被ASCO大会接收,又一次以口头报告的形式亮相国际舞台。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帕替尼显著延长既往接受过治疗的中国晚期HCC患者的中位OS(8.7个月对6.8个月)。基于其结果,阿帕替尼二线及以上治疗晚期肝细胞癌获得2020版《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I级推荐(1A类证据)。今年年初,阿帕替尼递交肝癌适应症申请,一经批准,将成为肝癌治疗的有力武器。回顾过往,阿帕替尼7年磨一剑,未来期待阿帕替尼继续发出夺目高光。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肝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阿帕替尼的临床应用探索,在10月17日举行的“为艾可期,坦创非凡”——CSCO 恒瑞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论坛,特设肝癌专场,邀请南京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云集全国肝癌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肝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局部治疗及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简要整理会议学术汇报精要内容,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原研之光阿帕替尼,“肝”为人先领新突破

 

image.png

秦叔逵教授

 

秦叔逵教授在致辞中介绍,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的发病率、死亡率超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我国肝癌的异质性决定了在诊治研究等方面需自主创新,不能生搬硬套欧美经验。在这一方面我们老一辈的肿瘤专家,特别是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等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给我们许多引领和指导。樊嘉院士、董家鸿院士等专家带领我国肝癌领域专家学者奋力拼搏,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伟大策略的鼓舞下,国家药监局多方面改革创新,鼓励我国本土医药企业不断研发创新药物,阿帕替尼即是其一个非常杰出的典型药物,其作为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于2014年在胃癌三线及以上治疗中获得成功,经国家批准上市。而今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阿帕替尼治疗肝癌的AHELP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今年ASCO会议上进行了报告,目前已经完成上市申请和相关的核查工作。此外,阿帕替尼在肺癌、甲状腺癌等多个癌种中的探索也不断使临床医生产生新的认识。

虽然肝癌诊疗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基础研究与肺癌等肿瘤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肝癌治疗在更大程度上强调多学科合作、多种药物及方法的合理综合治疗,在这其中,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开展中。

【第一篇章】

 会议第一阶段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主持。

 

image.png

 潘宏铭教授

 

“肝”为人先:

 肝癌转化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教授

 

image.png

周俭教授

肝癌的早期诊断能有效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传统的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检测敏感性、特异性低,在肝癌早诊早治的方面存在局限性。miRNA分子谱与肝癌密切相关,樊嘉院士团队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建立血浆miRNA肝癌诊断模型获得国际权威专家和杂志认可,并研发出可用于极早期肝癌诊断的试剂盒。

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可以通过上皮间质化(EMT)和全身免疫促炎状态加强转移播散的能力。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CTC分选检测仪,能够有效提高肝癌细胞CTC检出率。

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肝癌细胞基因组差异显著,缺乏治疗有效的治疗标靶。深度靶向测序方案克服肝癌瘤内异质性。樊嘉院士团队建立了首个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测序方案、国际最大PDX模型库和共享数据库和药敏平台,能够有效指导我国肝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周教授强调,以上转化医学成果的应用推广,建立了肝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的新策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提高了我国肝癌的诊疗水平,还能扩大我国肝癌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研”值担当:

抗血管生成治疗奠定肝癌系统治疗的基石

南京金陵医院 刘秀峰教授

 

image.png

刘秀峰教授

 

从致癌初始到转移末期,血管生成贯穿肝癌全程,抗血管生成治疗开创了肝癌系统治疗的时代。今年,AHELP研究重磅公布,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在肝癌二线治疗中总OS与二线标准治疗相当,客观缓解率(ORR)达10.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更优,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基于这一临床研究证据,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0》将其推荐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

目前联合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PD-1抑制剂成为正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的基石,可使血管正常化,将免疫抑制型肿瘤微环境转变为免疫增强型。

阿帕替尼作为高度选择性作用于VEGFR-2靶点的靶向药物,与PD-1抑制剂联合更能起到1+1>2的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抗血管生成与免疫治疗联合的临床获益,为肝癌系统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强强联合:免疫治疗时代的联合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任正刚教授

 

image.png

任正刚教授

 

免疫治疗是目前全球肿瘤治疗的焦点,但是整体而言,免疫单药有效率不足,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的新趋势

VEGF异常会引起免疫抑制型肿瘤微环境,抗VEGF药物可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应答能力,2020年ESMO大会上发布的RESCUE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线治疗人群中,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的ORR达到46%,OS达20.3个月,且安全可控。基于当前已有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HCC已获指南推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免疫联合治疗方案正在开展多维度的临床探索,包括多项关于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联合TACE的临床研究,未来值得期待。

【艾说新语·一】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肝癌系统治疗中的地位
 

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

讨论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颖弘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曾庆乐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张玲教授

image.png

 

image.png

 

在这一场讨论中,专家共同就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专家们表示,肝癌治疗领域已进入快速发展、柳暗花明的时代,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肝癌系统治疗的基石药物,AHELP研究的阳性结果为肝癌二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此外,从药物机理来看,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发挥出1+1>2的疗效,有望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第二篇章】

会议的第二阶段由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韩国宏教授主持。

 

image.png

 

 韩国宏教授

 

运筹帷幄:围手术期的肝癌系统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孙惠川教授

 

image.png

孙惠川教授

外科治疗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是能使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但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直接手术疗效并不满意。随着肝癌药物治疗不断获得新进展,目前正处于史上提高外科疗效的最佳时机。

一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根治术后应用阿帕替尼辅助治疗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的mPFS达7.6个月,1年OS率达93.3%,且安全可耐受。而CheckMate 459、KEYNOTE 054等研究的成功则证实了PD-1抗体在实体肿瘤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此外,目前已有多项PD-1抗体与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的研究正在开展,结果值得期待。

新辅助治疗可以帮助部分晚期肝癌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研究表明,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术前放疗以及PD-1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是可行的肝癌转化治疗手段。可切除肝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探索也已展开,还需要更多研究证据。

【艾说新语·二】肝癌围手术期系统治疗临床探索
 

主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荚卫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鲁教授

讨论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拥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崔云甫教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葵教授、张宝华教授

 

image.png

 

本轮讨论聚焦围手术期的系统治疗临床探索。专家们表示,包括肝癌在内所有肿瘤的治疗具有时代性,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帮助临床重新认识了肝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晚期肝癌患者重获手术机会,术后辅助治疗则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而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可能会是未来肝癌转化治疗的新趋势。总的来说,在当前阶段,肝癌围手术期的治疗需要领域内的专家达成共识,并开展更多循证医学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前沿声音: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研究报告及解读
 

湖南省肿瘤医院 古善智教授

 

image.png

古善智教授

我国肝癌疾病负担较重,异质性明显,阿帕替尼可以高度选择性作用于VEGFR-2,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增殖。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HCC患者疗效良好且安全可耐受。III期注册临床AHELP研究入选2020ASCO大会口头报告,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严谨,入组人群基线特征更符合中国临床实践,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能够显著延长晚期HCC患者mOS,且所有亚组均获益。此外,阿帕替尼组的ORR、DCR获益良好,其中ORR达10.7%,且安全性可控。

再启新程:抗血管生成治疗助力肝癌局部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瑞宝教授

image.png

刘瑞宝教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强调综合TACE治疗,TACE覆盖广泛CNLC分期。但是TACE治疗效果受多因素影响,且治疗后可能会导致肿瘤微环境改变促进肿瘤复发转移及肝功能损伤,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推荐针对不可手术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提倡以TACE为主导的局部治疗联合多种治疗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多项研究结果验证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局部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如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国中晚期HCC的生存率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基于循证,在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年会上,阿帕替尼成为《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用药。

【艾说新语·三】肝癌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临床探索

主持人:古善智教授

讨论嘉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顾仰葵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熊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家平教授

 

image.png

 

在这一论讨论中,专家们共同就肝癌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联合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他们认为,局部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作为晚期肝癌治疗的三驾马车,三者联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个体化的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

韩国宏教授总结道,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肝癌治疗不再像十年前,只有索拉非尼单选项,越来越多的药物,为肝癌患者带来希望。中国学者的目光已经逐渐转移到肝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局部联合系统治疗以及系统治疗方案的优化上来。这不仅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能够更大程度的获益;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会议总结】

任正刚教授在总结时表示,本次“CSCO 恒瑞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论坛-肝癌专场”获得了圆满成功。会议中各位讲者和讨论嘉宾深入探讨了涵盖肝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局部治疗及围手术期治疗等系统治疗的进展,全面分享了肝癌临床实践和科研经验,对于指导未来肝癌治疗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凡。

结语

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治疗中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自上市以来,阿帕替尼坚持在肝癌等多领域继续探索。AHELP研究的成功标志着阿帕替尼继胃癌之后再次登上肝癌治疗的新高峰,不仅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再次刷新中国创新药物入选国际会议的历史,更是一扫过去中国药物研发向西而学的局面,显示出不逊于国际水准的中国原研、中国原创的硬实力。相信阿帕替尼作为“中国智造”的名片,能够在肝癌及更多癌种的治疗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京晨晚报网:http://huaxacaixun.com/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联系邮箱:xinxifankuui@163.com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